李旦,史称唐睿宗,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,因其一生两度登基水果优配,又四度让位,且以懦弱著称,成为历史上争议颇多的皇帝之一。
公元684年,武则天废除三子李显的帝位,立李旦为新帝,并在幕后掌控政权。此时,李旦年仅22岁,被迫成为了一个空有名号的傀儡皇帝,完全处于母亲武则天的掌控之下,不能干预朝政,也未能参与任何决策。
公元686年正月,武则天宣布计划将政权归还给皇帝,李旦曾多次上表请求推辞,显示出他对权力的无欲和对母亲意图的深知。
公元690年,侍御史傅游艺带领关中百姓向朝廷上表,恳请武则天称帝。从此,朝中百官、宗室、外戚、甚至僧尼、道士纷纷劝进,力促武则天登基。李旦深感自己无法与之抗衡,于是再次上表辞让皇位,并表示愿意让母亲武则天即位,同时恳请赐予她武姓。
公元690年九月水果优配,武则天正式称帝,改大唐为周国,李旦被降为皇嗣,改名为武轮,接受母亲的宠爱和完全掌控。作为太子,李旦的日子充满了种种波折,因为母亲在决定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,动摇不定,是将皇位传给李家,还是传给武家。
展开剩余77%初期,武则天曾倾向于将帝位传给侄儿武三思,并因此打压李旦。例如,李旦的皇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都在武则天的暗中指使下被秘密处死,遗体埋葬在宫内。然而,经过狄仁杰的劝说,武则天终于决定将帝位传给亲生儿子李旦。于是,她派人将李显从房州接回洛阳。
李显的归来使李旦倍感压力,于是他数次请辞,请求将皇位让给三子李显。为了表达自己不愿争斗的决心,李旦甚至假装生病以避免上朝。最终,武则天答应了李旦的请求,复立李显为皇太子,并恢复李旦为相王,改回李旦之名。
李旦为何要主动放弃准皇帝的位子呢?首先,李显回归的背后得到了朝中多位大臣的支持,李旦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威望远不如三哥。其次,李显的回归得到了母亲武则天的批准,其中潜藏着母亲深远的政治意图。再者,李显作为武则天的嫡长子,继承帝位显得更加合情合理。最后,母亲身体健康,权力欲望依然强烈,李旦深知太子之位的凶险,因此选择避开这个危险的局面,观望朝局。
公元705年水果优配,“神龙政变”爆发,宰相张柬之和崔玄暐等人联合诛杀了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和张昌宗,逼迫武则天禅位给李显,李显重登帝位,史称唐中宗。李旦参与了这场政变,并领导南衙禁军,成功捕获了韦承庆、崔神庆等张氏党羽。政变后,李显加封李旦为太尉,赋予他宰相权力,并封为安国相王。不久后,李显宣布立李旦为皇太弟,即“兄终弟及”的继位安排。
尽管皇太弟的封号颇具诱惑,李旦却断然拒绝了。李旦清楚地知道,三哥这一提议不过是形式上的客套,李显有多个儿子,自己当不上太子。更重要的是,李旦深知嫂子韦皇后和侄女安乐公主有强烈的权力欲望,若自己成为皇太弟,必然会陷入权力斗争和致命的政治陷阱。
五年后,公元710年,李显去世,死因众说纷纭,但有传言称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母女联合毒死了他。李显去世后,韦皇后立李显的幼子李重茂为帝,自己把控朝政。然而,仅仅18天后,“唐隆政变”爆发,李旦的三子李隆基联合姑妈太平公主率兵攻入宫中,杀死了韦皇后、安乐公主及其党羽。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支持下,李旦在太极殿重新登基为帝,第二次成为皇帝,并立李隆基为太子。
然而,李旦再次登基后,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权力争斗愈发激烈,矛盾不断加深。公元712年,太平公主借天文现象挑拨李旦和李隆基的关系,暗示李隆基可能有篡位之心,劝李旦先发制人,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。然而,李旦并未上当,反而决定退位,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李隆基。他宣布:“将帝位传给有德之人,以避免灾祸,我的决心已定。”李旦的决定让太平公主大为失望,而李隆基则固辞不接受,李旦则劝他:“你是孝子,何必等我死后才即位?”
因此,李旦于公元712年八月正式退位,将帝位传给李隆基,史称唐玄宗,自己则成为太上皇。然而,李旦的退位并非彻底放权,他依旧在朝中保持一定的影响力。虽然退位成为太上皇,但李旦仍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要刑案的裁决权。他每五日接受群臣朝贺,自称“朕”,而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“予”。
一年后,李隆基发起“先天政变”,击败了太平公主的党羽,赐死了太平公主。政变后,李旦宣布完全放弃了政权,他表示:“自今军国政刑,一皆取皇帝处分。朕方无为养志,以遂素心。”至此,李隆基彻底掌控了朝政,开启了大唐的“开元盛世”,而李旦则彻底过上了与世无争的太上皇生活,安享晚年。
公元716年7月13日,李旦在百福殿病逝,享年55岁,庙号睿宗。他两次登基为帝,四度让位,其一生经历堪称传奇。尽管他一生未曾有过大显身手的机会,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,他通过巧妙的退让和不争的态度,确保了自己家族的延续和大唐政权的稳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鸿满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